本文所強調的「補」並非建議選購名貴補品;須知道現代都市人營養過剩,飲食過度。再胡亂補,任意補,反會過頭而招病。最多見是消化不良,累積下來引致膽結石﹑腎結石。
預準踏入寒冬,擔心天氣寒冷會「冷親」易病,到底如何進補才達至養生防病之效?
立冬進補三原則 –「對症、溫和、適量」
根據體質調整:個人的體質不同需依體質調整。
例如陰虛者(容易口乾、皮膚乾燥者)可選擇滋陰潤燥食材,如銀耳、蓮子等。
而陽虛者(易手腳冰冷、怕冷)適合溫補的食材,如當歸、北芪等,這樣才能發揮進補的功效。
避免燥熱:進補食材多數屬溫熱性,若過量食用或食材搭配不當,易引發「上火」症狀,過於燥熱會反而容易引發口乾、便秘、睡眠不佳等問題。在補氣血的同時,可適量搭配滋陰潤燥的食材,如枸杞、紅棗,以保持陰陽平衡。
秋冬進補的誤區
《黃帝內經》:「虛則補之,實則瀉之。」第一句不用多解,許多人誤解秋冬一定是「虛」,「補」就是越多越好,實際上過度補充反而造成身體負擔,尤其是隨意服用濃縮藥材。進補觀念是因各人當時的體質而度身調整,錯誤的「補」反而導致健康問題。
例如,對於體質偏熱的人,過度使用溫補當歸、肉桂,可能會引起上火、口乾等不適。
正確的進補方式應該是根據個人的體質適度調整,結合日常飲食習慣。建議先從溫和的「食補」開始,然後在必要時加入「藥補」。保持飲食多樣性,注重清淡與滋補的平衡,才是秋冬進補的長久之道。
踏入冬季,陽氣潛藏於體內,冬天進補為來年增強體質、儲備能量,讓身體在寒冬中更能應對天氣變化。中醫師會特別提醒各人士,冬季進補並非一味大補,應依個人體質挑選適合的食材與補法,以達到補而不燥的效果。
太補了!?怎樣辦!?解救小秘笈
“飲錯人參湯 就要食白蘿蔔”,如果因為應景或交際聚會,食了不合體質情況的「進補」餐,有沒有解救?這時就可以運用不同性質的食材搭配,來中和過燥或過寒!
有聽過飲了人參湯不要食蘿蔔嗎?大眾以為人參價值高,點計都係好!不可以浪費……如果根本不合體質而死硬硬飲下去,只是盲目令沒病變有病。解決方法是在補品裡加入金針菇、白蘿蔔、白菜等,中和補食的燥熱。
